提起孔明,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诸葛亮,为什么呢?因为太熟悉了。三国演义和历史书不知看了多少遍,诸葛孔明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,七擒孟获、草船借箭、木牛流马等等典故真是熟的不能再熟了。那么如果问你三国中出来诸葛亮还有谁叫孔明,你知道吗?

这位孔明姓胡名昭,字孔明(胡孔明)。胡孔明为颍川人(治今河南禹州),是一位隐士。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,与钟繇齐名,并称“钟胡”,有“钟氏小巧,胡氏豪放”之说。胡孔明生于161年,比诸葛亮年长二十岁,又比诸葛亮晚死16年,终年88岁。

20160811025305_ad40d32b6a3abebf603f008d7859ff3b_1.jpeg

有关他的活动情况记载很少,但仅从散见于一些史料、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,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。胡昭的青年时代,正是朝廷腐败,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时期。他幼读经史,学识渊博,尤其精通典史,工于书法。弱冠之年就以其绝世才华而为世人称道。他因厌恶仕途生涯,为避免无休止的郡县察举,公府辟召,就客居冀州,醉心于经史书法。

之前,袁绍命人缉拿胡昭,可是胡昭早已如闲云野鹤一般,躲进了深山老林(“胡昭始避地冀州,亦辞袁绍之命,遁还乡里”)。建安元年(196年),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,发布“唯才是举令”后,颍川大批仁人、志士纷纷投靠曹操。求贤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,连续多次派人请胡昭出山入仕。但胡昭不愿做官,“信然不起”。后来曹操仍不厌其烦,再次相邀,事出无奈,胡昭只好去面见曹操,自陈胡某乃一介村野民夫,无军国之用,早已习惯于躬耕樵读的田园生涯,做官入仕,非我辈所为,断不从命,还望丞相见谅,让他息隐山林。曹操见胡昭态度坚决,难以挽留,只得慨叹“人各有志,出处异趣”,听任胡昭回归故里。胡孔明面子不小,能得到袁绍、曹操两位当世枭雄的盛情相邀。

这两位孔明虽然没有明面上有什么交集,但是历史总是会让有能力的人产生交集。《高士传》中说“初,晋宣帝为布衣时,与昭有旧。同郡周生等谋害帝,昭闻而步陟险,邀生于崤、渑之间,止生,生不肯。昭泣与结诚,生感其义,乃止。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。昭虽有阴德於帝,口终不言,人莫知之。”

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,声名远播,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。这些人中,最有名的就是曹魏的司马懿,司马懿是河南温县的世家大族子弟,当他听说阳翟名士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后,就慕名前去学习。胡昭慧眼识人,见司马懿聪慧通达,智计绝伦,胸有雄才大略,料定此人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,于是就竭尽全力,传道授业。由于司马懿出身于名门望族,又聪慧绝伦,为人处世,当然恃才傲物,因此他与陆浑周生结怨,当他得知胡昭从学馆离开后,周生就纠集同伴二十多人去刺杀司马懿。胡昭闻知此事后,立即去追赶周生。翻山越岭,历尽艰辛,终于在崤山渑池之间截住了周生一行,经他斡旋,周生才放弃了寻仇的打算。司马懿死里逃生,胡昭功不可没。

如果胡孔明没有救司马懿,或许诸葛亮也不会病死五丈原,历史走向可能也会改变。

胡昭一生,由于隐居不仕,因此不像诸葛亮在政治、军事方面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名动天下。然而胡昭躬耕办学、施教乡里而功在四方。胡昭在书法上,师承刘德升并推陈出新,将行书书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,因此,他与三国时的另一书法家钟繇齐名,“钟氏小巧,胡氏豪放”,世人并称“钟胡”。胡昭的行书书法广为当时的士人学习推崇,以至于“尺牍之迹,动见模楷”,成为人们学习和临摹的榜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