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“时年八节”之一,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。清明有两个含义,一个是祭祖扫墓,另一个就是国家的法定假日。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扫墓吗?这一习俗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

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,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,也叫做民族扫墓节。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。据说清明节在周代就已经开始了,到现在大约2500年了。

 传统节日清明.jpg

清明节的由来

相传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,流亡途中,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,又累又饿,再也无力站起来。为了给病中的重耳恢复体质,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,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下。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,感动的流下了眼泪。暗自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报答同自己一起流亡的贤臣。

公元前636年,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,兴师北伐,打回晋国,一举夺得了晋国君位,是为晋文公。掌权之后,晋文公整肃政务,励精图治,发展生产,几年之后晋国趋于强盛,终成“春秋五霸”之一。

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,劝他面君讨赏,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。介子推深谙君臣关系、伴君规则,失望之中,毅然功成身退,隐居到绵山深处。

晋文公听说后,羞愧莫及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,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。绵山山高路险,树木茂密,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,有人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子推。 大火烧遍绵山,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,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。晋文公见状,恸哭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,上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晋文公按介子推姓氏改绵山为介山,并修建介子推祠堂,自谓:“以志吾过,且旌善人”,每年介子推忌日,晋文公率文武大臣前来祭拜。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。便赐老柳树为”清明柳“,并晓谕天下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