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解决武举出身没文化的问题,宋朝的武举考试里出现了策论,也就是写一篇关于兵法的论文,只有通过了策论的考生,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考试,而且宋朝大大降低了武举考试中武的部分。这种情况让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反到能在武举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只会纸上谈兵不能上阵杀敌的军官。

武举人.jpg

明朝以及清朝初年武举模式没有什么改变,直到嘉庆年间,他考虑到武艺厉害的多数考策论都不合格,策论成绩突出的武功又不厉害。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朝代,对武艺的重视远超过文化,于是乎策论考试就变成了默写一段兵书,通常只要一百字左右就可以了。这也就有了苏灿虽然大字不识一个,但是还是通过作弊当上了武状元的故事。清朝武举选出来的人多数又变成了只会舞刀弄枪的匹夫。

从唐朝武则天开启武举,到清朝清光绪帝废除武举,武举制在中国一共延续了近1200年,这期间一共举行了500多次武举。如果说能叫上名号的,大概也只有郭子仪一人。像是我们印象中的名将例如岳飞,戚继光,袁崇焕等等,都不是武举出身,因为想要成为名将,个人武力,熟读兵法只是最基本的,实战才是检验将领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,名将的名气都是在一次次实战中打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