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史里,最没有存在感的一部史书——《陈书》。《陈书》,本纪6卷,列传30卷,共36卷,无表,无志。《陈书》由唐朝人姚思廉所著,记载了南朝陈朝三十三年的历史。

陈书.jpg

《陈书》为什么总是被人们遗忘呢?

《陈书》里记载的是南朝陈的历史,它不但没有出名的历史故事。而且套用前四史的撰写形式,平淡无奇的正史笔法,所以存在感很低。《陈书》的最大特点就是短,它是二十四史里篇幅最小的一部,只有十六万字左右。一本十六万字的书,如果只是大略地看一下具体的情节构架,不到一天就能读完。堂堂一本正史,为什么会这么短呢?

南朝中的陈朝,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,只存在了近30年便被隋文帝灭掉了,它不但是南朝四代国土面积最小的朝代,也是国立最弱的一代,的确没有太多可以记述的地方。与《梁书》一样,《陈书》也是由姚察、姚思廉编写,既然编撰者的史料搜集能力和见识都是同样的,那么导致《陈书》内容少的直接原因也就是因为南朝陈这个朝代真的太短、太脆弱了。如此普通的一本史书,就真的没有它的亮点吗?

陈书.jpg

如果非要找出《陈书》的奇特之处也不是没有,《陈书》的编撰者之一是姚察,而卷二十七中就有《姚察传》,编者的传记却进了自己编写的史书中,这一奇观在二十四史中只有《陈书》这一例。这并不是姚察为了刷存在感而写的自传,是他的儿子姚思廉编写《陈书》的时候为父亲做的传。就是这样一个孝顺的举动,却引起了后代的颇多讥讽。

《陈书》整体简略短小,但《姚察传》却颇为详细。姚察只是管理国家典籍、图书等工作,按常理来说《姚察传》本不应该占用很大篇幅,显然姚思廉在编写《陈书》时私心颇重。让人不解的是,如此孝顺的姚思廉,居然把他的父亲与南陈奸相江总放在同一个传里,实在是玷污了姚察的名声。

姚式家族,三朝为官,除了读书,姚思廉再也没有其他嗜好,估计姚思廉在撰写人物传时,可能并没有想过自己的无心之举却落得后人如此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