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不是所有困境都能采用走为上的办法。康熙末年“九龙夺嫡”,京城内政治形势非常险恶,皇太子胤礽、皇长子胤禔、皇三子胤祉、皇八子胤禩等人都因夺嫡被康熙处置。偏巧这时西藏青海发生叛乱,需要皇子赴前线统军,皇十四子胤禵主动请求出京统军。他的考虑是,暂时避开诸子争位的恶斗,在前线立下军功,届时回京便能挟不世之功而继嗣。

但他走后,康熙的身体状况急速恶化,皇四子胤禛屡屡代天子主持祭祀等大事,又频繁出入卧内领受机宜。

胤禵虽然脱离了京师的政治漩涡,但因为走得实在太远,基本上成了争位的局外人。以至于康熙突然驾崩时,胤禵根本来不及反应,从而在夺位之战中彻底失败。

十四皇子.jpg

走的方式和时机也很重要,这直接决定着走的效果和下场。南陈“太建北伐”,十万大军打到北周徐州城下,陈军困于坚城之下屡攻不克。北周调集重兵来援,陈军大将萧摩诃认为师老兵疲,不可再战,劝主帅吴明彻迅速退兵。但吴明彻担心撤兵会引起陈宣帝的责备,迟迟下不了决心。

后来北周援军切断了陈军的退路,吴明彻实在打不下徐州,这才仓惶撤退。然而走的时机已经丧失,陈军突不破重重包围,最终全军覆没,连吴明彻也成了俘虏。